有機肥和天然農藥風險
拒絕化學農藥的有機食品,施用的是天然農藥,這些天然農藥自身也帶有毒性
北京農夫市集篩選農戶的一條重要標準就是認同有機理念,農戶要承諾在耕種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和化肥,施用有機肥。所謂“有機肥”,大多就源自于飼養動物的糞便。
飄蕩在北京大興留民營村的臭氣,來自村里養殖的20萬只雞和100余頭牛的糞便,村中有機種植施肥主要依賴這些糞便。雞籠、牛舍的糞便被收集后,經過幾個月堆積、發酵的腐熟過程,才能用到田里,因為糞便中可能含有致命性病菌和寄生蟲蟲卵,如果腐熟不充分,就會產生污染。那些使用發酵不足12個月的糞肥的有機農場,與使用熟肥的農場相比,大腸桿菌的污染可高達19倍。
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能在肥堆里輕松地活60天,甚至更長時間。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指出,有機肥如果無害化處理不徹底,糞便中的有害生物包括寄生蟲卵和致病微生物等可能進入人們的食物鏈。
2014年5月30日,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呼吁市民,不要食用一款由美國Navitas Naturals制造,可能受沙門氏菌污染的有機奇異籽粉。歐洲和美國近年頻繁暴發的大腸桿菌疫情和沙門氏菌疫情,多是通過人畜糞便傳播給食品,食品再傳播給人的。有機農業是其最主要的通道。2011年,德國一家有機農場生產的有機豆芽菜,引發一場波及16個國家的大腸桿菌流行,3000多人因此患帶血腹瀉,850多人患溶血性尿毒綜合征,須終生腎透析,53人死亡。
其實,有機食品即使攜帶有致病性大腸桿菌,只要經過烹飪充分加熱,就可以殺死病菌以安全食用。不幸的是,崇尚有機食品的人大多喜歡生食,認為這樣更自然、更有營養。
留民營村的雞都是集約化圈養。在高密度的養殖環境中,為了預防禽畜生病,使用抗生素在所難免,抗生素大部分會隨著糞便排泄出來,之后作為肥料又施到有機農田中,由此,抗生素就可能在土壤中積累,被農作物吸收。歐盟規定,這樣的糞便根本不能作為有機肥的原料。但據《財經》記者了解,中國還沒有相應的規定。
張同貴稱,“中國市場上的有機肥大部分來自于規?;B殖的牛羊等牲畜,含有大量重金屬和抗生素”,因此多利農莊只能使用自己生產的有機肥。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化肥相比,雞糞、牛糞等有機肥的肥效較低,因此要達到同等效果,有機肥的投入量通常是化肥的5倍甚至更高,中國北方有所謂“畝產萬斤菜,畝施萬斤肥”的說法。
拒絕化學農藥的有機食品,施用的是天然農藥,這些天然農藥自身也帶有毒性。安石榴、魚藤、葛薯、紅花除蟲菊等,是有機農業中常用的植物類農藥。然而科學研究證明,這些天然的殺蟲劑不盡安全。比如,魚藤酮具有肝毒性,還可能誘發帕金森??;除蟲菊酯有的具有神經毒性,其毒性有時比人工合成的擬除蟲菊酯還高得多。
為了防御天敵,水果蔬菜體內還會產生天然的殺蟲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學教授布魯斯·埃姆斯(Bruce Ames)研究發現,被測試的64種植物體內產生的天然殺蟲劑中,35種是致癌物質。且由于不受化學農藥和除草劑保護,經過幾代生長后,植物會產生更高濃度的天然致癌物質。
實際上,含有少量殘余化學農藥的食品不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傷害。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內分泌學教授珍妮特·西爾弗斯坦(Janet H. Silverstein)稱,至今沒有確切研究指出普通作物相比有機作物,其農藥殘留對人體的影響更大。她是美國兒科學會一項有關有機飲食健康益處研究的合作者。
2013年和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農業部副部長牛盾也表達了類似觀點:有關農藥、化肥的問題,關鍵在于沒有科學合理地應用,完全不用并不一定就好。如果常規農業生產能夠實現農藥和化肥的精確投放,那么產出的農產品就是安全的,不會因為化學品的殘留而對人體產生危害。
更營養假說
支持者認為,有機食品與常規食品的營養成分并無顯著差別;反對者則認為已有研究未能涵蓋有機食品的特殊指標,需要繼續深入
至今,科學界尚未擁有足夠確鑿的科學證據,支持有機食品更有營養的觀點。至少,國內外已有的多項研究表明,有機、散養和圈養雞所產的蛋之間,營養價值并無區別。
“這幾年,我的病人總是問我有機食品到底有沒有好處,應不應該買,這搞得我很困惑。”斯坦福大學健康政策學院德納·布拉瓦塔(Dena Bravata)博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為了找到明確的答案,她和十幾名研究人員搜索了1966年—2011年間發表的6000多篇比較有機和常規食品的論文,并挑選出相關度最高的240篇進行分析。
這個研究團隊于2012年得出結論:跟常規蔬果相比,有機蔬果的維生素類、蛋白質、膳食纖維等主要營養物質并無差別。有機食品中磷和酚類物質的含量確實普遍高于常規食品,但論文的主要作者史密斯·斯潘格勒認為,由于很少有人會缺乏磷和酚類物質,這項發現并沒有特別大的意義。
此前英國一個大型研究的結果也讓有機食品企業感到失望。2009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刊登的這篇論文稱,單從營養角度看,有機食品同常規食品差不多。這項研究由英國食品標準局資助,英國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檢索了從1958年到2008年的數萬篇相關文獻,對其中有價值的100多篇進行了系統分析。結果發現,在氨基酸、脂肪酸、糖、維生素、礦物元素等13種營養成分中,有10種有機食品和常規食品中的含量沒有明顯差異;兩者只是在3種維生素的含量上略有不同,且是因為肥料使用方式不同、收獲時間不同、成熟度不同所致。
據此,英國食品標準局對有機食品采取中立態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上述兩項研究發表后,掀起了兩輪關于有機食品的價值爭論,支持者認為可以蓋棺定論:有機食品與常規食品的營養成分并無顯著差別;反對者則認為已有研究未能涵蓋有機食品的特殊指標,需要繼續深入。
杜相革領導的團隊也在開展相關研究,目前尚未發表論文。他表示,有機生產方式可提高作物的營養品質,這很難用常規數據衡量。
基于科學的爭論在繼續。然而,大多數有機食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已經形成“天然的東西就是好的”成見。事實上,有機農業的初衷在于:減少化肥、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以補償生態環境。
直到上世紀20年代,化學品才廣泛進入種植業,此前人類農業的生產方式大部分都是有機的。上世紀60年代的嬉皮士運動推動了美國的有機產業。嬉皮士們崇尚自然,拒絕消費以非天然方法生產的食物。1978年參與創立美國現在最大的有機超市——全食——的麥基(John Mackey)就是一個嬉皮士,他早年是素食者,然后戒吃任何動物產品(包括乳制品和雞蛋),最后放棄了任何加工食品(包括植物油和糖)。德國人施泰納(Rudolf Steiner)則倡導農民在動物、土地和作物中取得平衡,并在農場中示范如何實踐這樣的哲學。
不同于歐美消費者積極組成聯盟、監督有機種植,推動反農藥使用運動,保護生態環境,隨著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杜絕使用化學品的有機食品,被中國的消費者誤解為“最安全、健康的食品”。
而消費者的恐慌心理,為原本被認為是次文化的有機食品帶來了商機,有機食品企業有意無意加以巧妙利用——在宣傳中夸大化學農藥和化肥的危害,渲染有機食品的零污染和純天然,把環境保護、食品質量和食品信息的可追溯性推到前臺,使消費者相信有機蔬果更安全。然而將有機食品描繪得更營養更安全會誤導消費者,最終傷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一家有機農莊的經營者孫德瑋說,“整個(有機)行業缺乏告訴消費者真相的勇氣?;瘜W農業和有機農業是平等的,只不過針對不同的目標。”
2014年6月13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布,已開發出一款食品添加劑公眾查詢軟件,將于近期上線。消費者輸入某種食品名稱,軟件會立即告知哪些食品添加劑對這種食品是安全的,安全的量值是多少,而哪些是違法超標的添加劑,也會一目了然,之所以推出這款軟件,正是由于近年來非法添加等導致一些食品安全事故,加上一些企業、機構的“無添加”“有機”食品的虛假宣傳和誤導。
有機農業在發達國家的農業中只有5%-10%的份額,很難達到更高比例。有機產品的監管也很不容易。據統計,僅2012年至2013年間,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就截獲不合格進口有機產品共300多批,主要涉及果汁、果醬、水果干、餅干、巧克力、豆奶、意大利面等近40個品種。
4月21日,國務院明確2014年質量工作重點之一,是完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的監管機制。正谷(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向東也表示,那種認為靠有機農業來挽救食品安全危機的思路,是完全錯誤的。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應該回歸本義,才能真正持續健康的發展。
(本文來源:財經雜志)
評論